滔滔黄河,不舍昼夜,哺育了中华民族,开启了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崛起,铸就了中华精神,成为中华文化深邃的象征、永恒的图腾。
如何在方寸之间,一览大河奔流向海,纵观千年沧桑迭变?
黄河尾闾,渤海之滨,这片人间息壤几度揖别、几度拥抱,演绎过无数沧海桑田的故事,一个诞生在黄河三角洲的新兴城市,正因多元文化的交汇绽放独有的魅力风采。
又如何在方寸之间,凝聚城市深沉记忆,传承历史文化智慧?
东营市第一家“国字号”场馆——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以下简称黄河分馆)给出了答案。
一馆凝聚黄河千年文明
在南二路与东三路路口,一座“鼎”状结构的建筑物十分醒目,它的外形如同中国传统礼器鼎的造型,和周边的其他建筑物交相辉映,寓意“天圆地方”、“革故鼎新”的文化内涵。
这正是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一座由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和东营市三方共建、共管、共享的,集收藏、研究、展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黄河分馆的前身是东营市方志馆,始建于2008年,借用市图书馆的部分馆舍,面积只有200平方米。2012年列入全市重点文化设施项目,与市图书馆新馆一并规划建设,总面积2600余平方米。直到2015年7月,被中指办批复为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市史志办主任、黄河分馆馆长杜金华告诉记者,2016年8月,在中指办的积极推动下,市委、市政府决定方志馆与市图书馆新馆分离,启用原黄河文化博物馆馆舍进行单体建设。
自去年7月正式动工后,历时11个月,黄河分馆终于建成开放,实现了蝶变式发展。据市史志办副主任、黄河分馆副馆长穆瑞贤介绍,“这里的主体建筑共有四层,建筑总面积20351平方米,展陈区面积为10928平方米,展陈项目概算投资达1.3亿元。”
方志是“一方之志”。方,即地方,是某一区域;志,即记载,是指文字记录。方志正是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百科全书”。
首次进入馆内,记者便被展厅的景象深深震撼:壮美的黄河口风光在大型屏幕上演绎着如歌的四季;黄河源头及沿岸的动植物、物产、风俗民情生动再现;黄河文化代代传承的文明之光一览无余;多媒体四折幕技术呈现着万里巨川的新旧更替;老物件、泥塑真实还原黄河口的前世今生;电子沙盘诉说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五折幕的未来影院则全方位展望东营2035的美好愿景,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在这里浑然融为一体。
穆瑞贤介绍,黄河分馆的展陈突出“纵览黄河、感知东营”这一主题,以“大河奔流”总揽“中华母亲河”“魅力黄河口”两大板块,其中“中华母亲河”板块包括“壮美黄河”“沧桑迭变”“文明之光”“治河大业”四个部分,“魅力黄河口”包括“印象东营”“悠久历史”“多彩风情”“胜利之歌”“河海明珠”“逐梦未来”六个部分。
展陈以“志说黄河”、“志说东营”的形式,通过展板、实物、场景再现、雕塑、多媒体、电子沙盘等展陈手段,系统展现黄河风采,生动讲述东营故事,让观众尽情地“纵览黄河、感知东营”,以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一心铸成宏大“国字号”工程
一点三亿元的投资总额、一万余平方米的展陈面积、上下五千年的黄河流域文明史、东西5464公里的空间跨度……建设黄河分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项目筹划到工程施工到建成开放,哪一个环节都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
为了成功实施这一“国字号”工程,市史志办积极借势借力,推动建立了东营市、中指办和黄委的三方共建共享机制:东营市作为投资建设主体,全面负责规划建设与建成后的管理运行;中指办发挥顶层行业领导部门的优势,主导组织专家拟定展览大纲,协调征集沿黄相关史料,提供政策智力支持,赋予国家方志馆有关职能;黄委则发挥权威部门优势进行把关指导,调动整合多方力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加强区域内的文化交流,加大相关史料搜集和文物征集力度。
三方达成共建协议,组建了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和中指办主要领导及黄委一名副主任任组长,另有五名副厅级领导任副组长,市直十五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及中指办和黄委的多名专家为成员,为顺利推进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
一个好的方志馆必须有一个好的展览,而一个好的展览关键在于一个好的展览大纲。在中指办的领导下,市史志办一开始就组织高水平专家拟定展览大纲,初稿先后在北京、江西景德镇和东营组织讨论修订十余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水利部等顶尖专家学者及史志界学者领导200余人次参加了讨论修订,力求全面、系统、真实、生动地展示黄河风采,传播黄河文化,讲述东营故事,彰显东营魅力。
没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馆舍建得再大再漂亮,也是一座外强中干的空中楼阁。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加之受多种因素影响,区域内文物、资料搜集整理困难重重。
为了丰富馆藏,做厚“家底”,在省史志办的协调下,市史志办多次分兵出动,深入所有黄河流经省份(山东除外)的50多个地市、300多个县区,上门征集志书,收藏率达95%以上,并收集《黄河文化百科全书》《黄河文化丛书》等有关黄河及黄河文化图书十余种、数百册,为彰显黄河文化特色作了充分准备。组织力量到沿黄各省博物馆(院)洽谈文物联展、借展事宜并全部达成合作协议,共借展文物300余件套,与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了中原文化文物展,展出文物96件套,与宁夏岩画院举办了岩画特展,均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与好评,增强了黄河分馆的黄河特色和文化魅力。
同时,史志办广泛征集图片、音像和实物资料,累计征集东营历史文化图片资料12万幅,音像资料时长2.2万秒,收集具有浓郁东营历史文化信息的老物件1000余件,委托国防大学影视中心拍摄制作了历史文化专题片《沧桑东营》,先后出版了《东营图志》《百年沧桑——老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时光有痕——黄河口老物件》《黄河口老民谣》等地情图书,深受社会欢迎。
一曲奏响文化惠民“赞歌”
母亲河,一部深沉厚重、穿越时空的大书。黄河口,一条大河的归宿,一种文化的符号。东营市,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一方开放开发的热土。在杜金华看来,这三者的历史与现实在方寸之间融合,并生动地向社会大众呈现,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源泉,但黄河文化的挖掘传承、系统展示还相对比较薄弱。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具有黄河文化的深厚积淀,是黄河文化集大成之地,大力弘扬宣传黄河文化,是东营方志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杜金华说道,通过建设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可以为人们了解黄河文化、了解东营地情提供窗口和资源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黄河流域这片热土提供认知平台和文化支撑,用地域文化、优良传统的魅力去教育、感染、鼓舞人们,培育家国情怀,凝练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营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
由此,黄河分馆既做“文物的殿堂”、“历史的影院”,又做“文化的读本”、“智慧的课堂”,集方志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充分展现了方志性、东营性、国家性、黄河性的鲜明特色。
“我们把方志性作为黄河分馆的基本外在属性,充分体现方志特点,发挥志说优势,运用志说手段,志说黄河,志说东营,传承黄河文化。”杜金华表示,黄河分馆同时又是东营市方志馆,自然要体现“东营性”,展示东营要素、东营特征,体现浓郁的东营风貌、东营文化。他还提到,黄河分馆立足东营,面向全国,从方方面面体现国家方志馆分馆的国家高度、国家气派、国家风范,呈现“国家性”,“而黄河性是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最突出的特征,集中彰显黄河性是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一切手段,全面充分地体现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的黄河文化、黄河特色、黄河象征,全面充分地记录黄河、展示黄河、讴歌黄河。”
有了“综合馆”的明确定位,黄河分馆也有了着力实现的目标:
在打造黄河文化标志上,以自然黄河为基础、文化黄河为内涵、人河协调为主线,打造集中普及黄河文化知识、展示黄河精神的标志性工程,与自然景观丰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相辉映,力争在高度、广度、深度及知名度、影响力上全面超越之前所有以黄河或黄河文化主题的各类场馆。
在打造东营市的文化名片上,以东营历史文化发展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成就为落脚点,折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让黄河分馆成为东营特色文化的集萃之地。
在打造全国方志馆样板上,努力将黄河分馆建设成为文化建设、文化创意、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彰显方志文化魅力,打造成为全国方志馆的标杆与典范。
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和东营市情的资源优势,利用传统手段和志说形式,恰当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进行生动、逼真的情景再现,突出互动性、体验性,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广大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努力培育家国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波澜壮阔的黄河如一条巨龙,汇聚着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波,游走在神州大地,一路奔向大海,投入大洋怀抱。
5月29日,致力于展示、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的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将建成开放,接待海内外炎黄子孙,这是东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文化盛宴。就让我们一起置身其中,去饱览气吞山河、一往无前的黄河风采,领略百折不挠、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去倾听生动传奇、一脉相承的东营故事,感受河海明珠、风情无限的东营魅力吧!(记者/赵尔靖 图/于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