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身边文物 感受脉脉温情

  每一件文物,代表着一段历史的过往,是浩瀚历史银河中的璀璨星光。在我们身边,也并不缺少文物。据东营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8处,它们矗立在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成为一种庄严的见证。本期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我市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感受过往历史的脉脉温情。

营子遗址

  位于广饶县乐安街道办营子村东南约100米处。北贾沟从遗址东部由北向南穿过。遗址为一隆起的高地,呈椭圆形,长径是东北——西南走向,长469米,短径为西北——东南走向,长337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据初步钻探调查,遗址文化堆积较厚,一般1.5至3.5米,采集到的标本既有上万年的兽骨化石,也有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蚌刀、蚌镰、骨锥、石铲、石斧、石镰、石凿、单孔石刀、双孔石刀、方孔石器、黑陶杯、纺轮、白陶、鬶等,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方孔石器为本地区所仅见,地方特色浓郁。

  1982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局部发掘。经过这次科学性发掘,发现一大批遗迹、遗物。遗迹有墓葬、灰坑、窖穴、房基等;遗物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石质工具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湛。陶器主要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在制作方面多轮制,也有部分器物为手制。另外,还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红色和灰色夹砂陶鬲、灰陶豆把、粗绳纹灰陶罐以及汉代的瓮和盔形器等。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冢头墓群

  冢头墓群共9座,目前仅有5座存有封土,系汉代欧阳生至其裔孙欧阳歙共八位博士及汉代御史大夫倪宽之墓。其中7座(3座有封土)位于乐安街道办辖区内,现存墓的封土大小不等,直径约8至30米,高3至4米。2座位于李鹊镇辖区内,封土高约2至4米。

  欧阳八博士之一的欧阳生,字伯和,千乘(今广饶县)人,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因精通《尚书》被立为博士。欧阳生外,其余七位分别为欧阳巨、欧阳远、欧阳高、欧阳仲仁、欧阳地余、欧阳政、欧阳歙,其中欧阳地余在汉元帝时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欧阳歙在汉光武帝时官至大司徒。倪宽为汉代御史大夫,曾随侍汉武帝封禅泰山,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等,为汉代名臣。倪宽墓也被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美誉,是广饶县重要的旅游资源。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望参古窑址

  南望参盐业遗址群位于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村西北3000米、北望参村西2000米棉田和褚官河内。遗址群西部属沾化县境。该遗址(群)位于黄河三角洲上,西临潮河,东接太平河,褚官河自南向北从遗址群穿过。该遗址群在1975年褚官河加宽时发现,1978年惠民地区文管所进行过局部钻探,199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望参遗址东距洋江盐业遗址(群)11公里,北距杨家盐业遗址群9公里。据介绍,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文化层和遗物埋在淤土层下4米。在河断崖上南北分布着5座窑炉(也可能是盐灶),周围有红烧土土块、窑渣和大量的陶器残片堆积。其中2座窑炉(盐灶)能辨认出形状。一座窑圆形直筒,深约3米,直径约2.5米。这些“窑炉”可能是煮盐的灶,也可能是烧陶器的窑。但遗址内出土过商周时期煮盐工具盔形器以及生活用品商代绳纹小口瓮(罐)口沿和商代绳纹鬲,说明南望参有殷墟至西周早期的遗存。对于南望参遗址的年代与性质,最早认为属于东周时期,功能为制陶作坊,目前从考古发现的遗物来看,该遗址主要属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东周时期两大阶段。其性质可能是盐业遗址群、盐工定居地或者是商周时期烧制煮盐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制陶作坊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200万平方米左右范围内都发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东周时期的煮盐工具遗物,根据黄河三角洲商周时期盐业遗址分布特点,该遗址属于遗址群,能划分出若干处盐业遗址。

柏寝台

  位于广饶县花官镇桓台村南,西距乐安故城4公里,南面约0.5公里是小清河。据《汉书》颜师古注,是“以柏木为寝室于台之上也”,故得名。

  柏寝台系人工土筑而成,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柏寝台原称路寝,是齐侯的行宫。《晏子春秋》载:“景公宿于路寝之宫。”又据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齐桓公曾盟诸侯于此,故称桓公台。”

  1995年4月广饶县博物馆对此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钻探和考古发掘。经过此次全面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确定,此台平面近似方形,均为夯筑,原台东西170米、南北140米,面积达23000平方米。从高度来看,现存土台最高处从地面到台顶约6米,而钻探的结果是从地表到该台的底部还有4.3米,总高度10米余,并且整个土台全为夯筑而成,夯窝清晰,夯层整齐。不论在建筑结构还是建筑规模,都实为少见。对研究齐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台周围的断面观察,台南面、西面有较大面积的修筑痕迹,夯层中有较多龙山、商周和汉代的陶片。据此推断,周围可能有龙山文化或商周文化遗址。相传,柏寝台初高3丈,方圆10大亩(今40亩)。台上殿宇壮观松柏苍翠,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2600多年来,柏寝台历经风雨侵蚀,烽火狼烟,当年的殿宇已荡然无存,然台基犹存。现台高约6米,台基东西约175米,南北约110米;台面东西约134米,南北约92.9米。2006年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陈莎莎 整理)

责任编辑:刘楠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