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穿梭粗犷与细腻的雕刻时光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一张红彤彤的纸,在剪刀的来回游走下,慢慢变成生动有趣的形象。大小疏密,风格迥异,或粗犷或细腻,制作者沉着操刀,观看者频频赞叹。似乎在这喜庆的图案里,能感受到鸟语花香。又好像在这些形象中,能隐约看见了一个个优美的故事。

  11月26日,记者来到东营剪纸达人王红娟的书房,案上层层摆放着她近几年的剪纸作品。从习剪纸,到藏剪纸,在这些活灵活现的作品中,王红娟将自己的心得娓娓道来。

  剪刀是儿时的“玩具” 母亲是“启蒙老师”

  王红娟告诉记者,剪刀是小时候母女互动的游戏玩具。儿时,整个村里的人都知道,母亲会剪漂亮的窗花。谁家有结婚的,都会叫上母亲。在母亲的手里,漂亮的顶棚花、边角花成了装饰婚房的主角。王红娟说:“那时候窗花是最添喜气的物件,母亲也就格外地忙碌。”那个时候才七八岁的王红娟,跟在母亲身后打下手,眼里全是对母亲的敬佩,和对剪窗花的向往。

  姥爷是博兴很有名的民间艺人,在剪纸方面感染了母亲,而母亲的一举一动也感染了王红娟。“母亲拿着剪刀三下两下,就剪出了一个漂亮的蝴蝶,觉得很神奇。”上了中专以后,王红娟遇到了剪纸老师温少卿,慢慢懂得了剪纸是一门艺术,而剪纸作品更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

  从学习剪纸艺术 到收藏剪纸作品

  师从温少卿之后,王红娟开始学习现代派剪纸,剪纸作品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形象。并在中专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在一些书籍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且在东营市画展上获得了二等奖。毕业之后,王红娟依旧保留着对剪纸的兴趣。每逢中国的传统节假日,王红娟都会应时应景地创作。在1993年春节,王红娟第一次自己创作了“小孩斗鸡”的作品。带着自己的创意,王红娟骑着自行车冒雪送到了报社,并发表在了报纸上。

  “那个时候,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觉得很自豪。”王红娟把那一期报纸珍藏了很久。1997年适逢香港回归,王红娟又剪制了一副以紫荆花为主题的作品,也得到了很多同仁的称赞。但是,随着结婚、搬迁,自2009年,王红娟想再回顾那些作品时,却发现当时富含意义的作品早已不知所踪。于是,王红娟便有了收藏剪纸的想法。“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每段经历的创作想法也是截然不同的。”由于东营剪纸艺术家的稀缺,王红娟收藏的作品以温少卿老师和自己的为主。从 2009年至今,王红娟已经收藏了百余件作品。

  传承剪纸艺术 期待收藏圈发展壮大

  如今,王红娟是东营市实验学校里孩子们最喜欢的剪纸老师。因为喜欢而成为爱好,把爱好作为自己的事业是最大的幸福。王红娟的剪纸作品多次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她也多次带着自己收藏的作品在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而她教授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也多次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王红娟告诉记者:“随着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剪纸成为不少家长培养孩子性情的选择。”这也让王红娟坚信,自己的剪纸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喜欢。

  王红娟说:“近几年,走访各个地方发现,收藏剪纸的实物很少,大都是图片。”而图片仅能展现一副剪纸作品的图案,却不能感受它纹理细腻所需要的深功夫。于是王红娟在去上海、南京赶庙会时,有意识地去看看那里的剪纸。“剪纸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只有收藏实物才更能体现它的文化底蕴。”所以,为了更好的传承剪纸艺术,王红娟更坚定了收藏剪纸实物作品的想法。

  “剪纸艺术在东营尚处萌芽阶段。”在东营的剪纸圈子里,王红娟时常与温少卿和王象焕凑在一起交流。在拿着自己的藏品在国外展览时,每当外国友人发出不可思议的赞叹声时,都会让王红娟坚定了将剪纸艺术在东营推广开来的决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剪纸收藏圈,并一起坚持下去。”(记者 张立娟)

责任编辑:刘楠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