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融并存 成就绚烂多姿大美东营

本报记者 李晓琳

  黄河在这里入海,兵圣孙子在这里诞生,革命圣火在这里点燃,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黄蓝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

  古今文明的激扬碰撞,多元文化的交融并存,成就了绚烂多姿的大美东营。这里既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又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贯穿古今、特色鲜明的文化之城。

  以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流淌成了一幅徐徐展开、引人入胜的文化长卷。它们不仅是东营这座城市的血脉、生命和灵魂,更为东营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厚德包容的黄河文化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雅拉达泽山以东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区),流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它兼收并蓄,积小溪而成河流共赴大海;它荣辱不惊,以宽大的胸怀承载着历史的波澜壮阔。黄河在东营入海,贯穿东营全境,不仅造就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以万年冰川之水滋养了万物,更是带来了历经几千年而形成的黄河文化,成为东营最重要的文化源脉。

  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多泥沙决溢改道频繁的河流,在四千多年中,较大的改道迁徙达26次之多,其中有7次大的改道迁徙。东营地区的黄河治理始于1855年的黄河改道,历经清末、民国和人民治黄三个时期,治理与造地成为东营黄河文化的鲜明特色。在母亲河的孕育与滋养下,东营人坚持不懈地加强黄河治理,巧妙智慧地认识改造自然,形成了厚德包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品格。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石油文化

  东营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1961年4月,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在惠民地区广饶县东营村东北(现属东营市东营区)打的华八井,获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华八井也是胜利油田以至整个华北油区的第一口发现井,它的钻探和试油的成功,揭开了华北油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是对全中国石油勘探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正是基于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才在这片被称为山东“北大荒”的黄河三角洲上建起了这座美丽的城市。胜利油田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东营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而且培育和形成了东营文化的主体——石油文化。

  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胜利文化为基础的石油文化,其精神实质可概括为忠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意识,崇尚科学的求真理念,改革进取的创新思想,团结包容的和谐思维。

  东营的石油文化既与国家因石油开发而形成的文化系统一脉相承,又在长期的开发建设、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升华,赋予了其更丰富、更鲜活、更具区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神内涵,成为东营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开拓创新的海洋文化

  东营地处环渤海纵深地,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色大河与蓝色海洋在东营交汇,既有黄河口,又有海岸线,你进我退,此消彼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景观,也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湿地、滩涂、芦花、天鹅,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与海洋之宽阔、蔚蓝、多姿融为一体,既是旷古奇观,更是一种文化的孕育。人们漫步其中,顿感心旷神怡,总能忘却烦扰、心归宁静,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体现。

  东营人在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过程中,开发海洋资源,不屈不挠地发展自己的海洋经济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沿海民众和石油工人进行海上作业,每每风云多变、凶吉难卜,这令东营人的性格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放包容、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从基本形态上看,东营海洋文化主要包括古代渔盐产业、现代海洋产业及沿海民俗民风等。从开发应用来看,市民海洋意识在不断提高,海洋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兴海、深度开发海洋资源的理念越来越突出。

  信念坚定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东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东营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1923年,延伯真成为东营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1924年2月,李耘生经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延伯真、李耘生及随后入党的刘子久、颜世彬、李竹如等人,作为山东早期革命的先行者,在东营播撒下了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

  全国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东营扎根开花,中共刘集支部则是全国最早的农村支部之一。革命的圣火在广饶县刘集点燃,先烈们以不怕牺牲、无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火种不断向外播撒,一路北上开辟了清河抗日根据地,垦区解放后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了渤海区,成为较早的解放区。

  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东营大地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残酷的对敌斗争和火热的参军支前,锤炼着东营人的顽强意志,体现着东营人的爱国情怀,使革命文化成为东营地区的文化精髓。东营红色文化具有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根植群众、顾全大局、敢于牺牲等特质,传承和弘扬其精神内涵,对推进东营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

  东营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移民,带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习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黄河三角洲。

  资料记载,东营历史上有多次移民迁入活动,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明朝洪武、永乐年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次大的移民高潮。正是因为历史上的多次移民高潮,东营人口来自四方,既有政府移民,也有自主谋生,还有军屯垦殖、石油会战,历时之长,来源之广,属不多见。

  不同地域背景、生存样态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汇聚、融合,形成了东营地区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这种移民文化,具有宽容、和谐、开放的特质,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和理念的多元化、生活起居映射移民烙印、民间习俗独具特色,使东营人普遍养成了拼搏精神、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在这里,一个普通劳动者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可以通过个人的勤俭奋斗发家致富,这种文化特征也为东营持续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东营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特色饮食、特色产品、民俗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东营区传统戏剧吕剧、广饶县传统舞蹈短穗花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齐笔、草编编织技艺等10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马跑泉传说等44项被列为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东营是吕剧的故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公园路口还是田间地头,吕剧都曾经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常态。这种以说唱音乐为基础,表演形式丰富,曲调脍炙人口、明亮轻快,源于生活、贴近民众且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在鼎盛时期曾覆盖全国,并成为中国八大地方戏曲之一,以其持久的生命力成为东营人的精神食粮。

  世代生长的黄河口人基于当地的特殊食材和历史传承,还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广饶肴驴肉、利津水煎包、龙居丸子、史口五香鸡、黄河口大闸蟹等均是东营特色美食的代表。这些饮食的魅力经久不衰,并在世代沿袭中兼容并包、融合演进,日渐被注入文化的因素,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东营人的血脉里。

  内涵丰富的兵家文化

  东营是一座新兴城市,但孕育东营的却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我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孙武的故里在齐国乐安(今广饶县境内),史称“兵圣”。

  孙子文化作为一种谋略文化,多注重谋略思想的表述,注重以谋取胜,强调审时、度势、料敌、用奇、攻心、用间等权谋的运用,强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奇布兵,以巧取胜。《孙子兵法》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的思辨哲学,提出了诸多对立范畴,把兵家文化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谋略,更是一种方法论。孙子文化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孙子兵法》所揭示的对战争规律的把握、军事指导的原则、战争的指挥艺术,至今还散发着时代的光辉,历经几千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此外,孙子文化所体现的利害权衡、上下协同、知人善任、天人合一、重调查慎决策、出奇制胜等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经济转型、企业管理等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刘楠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